盛夏纳凉时,一把好扇开合间毫无滞涩,全凭扇骨与扇轴的精妙配合。古代工匠为了让折扇“开合顺滑”,从选材到工艺都藏着不少门道。
工匠们专挑生长了5 - 6年的毛竹,这时候的竹子纤维密度刚好,太嫩容易变形,太老又缺乏韧性。
竹农们要小心翼翼地把竹子扛下山,绝对不能在地上拖,生怕磕伤影响后续工艺。
选好的竹子还要经过蒸煮、晾晒,再存放三五年自然陈化,让竹材里的水分慢慢散去,这样做成的扇骨才不容易开裂变形。
常见的竹扇骨有好几种,玉竹经过打磨后白净透亮,像玉石一样;湘妃竹带着天然的褐色斑点,珍贵得能和黄金等价。
除了竹子,也有用紫檀、乌木、象牙做扇骨的,但文人雅士反而更偏爱竹扇,觉得这才是“怀袖雅物”。
处理扇骨是个细致活儿,先把竹筒劈成竹片,用造型刀拉出想要的形状,再用毛锉、板锉一点点细化。
最关键的是打磨工序,竹扇骨不用砂纸,而是用木贼草蘸水打磨,这叫“水磨法”。
有些讲究的扇骨还要刷上特制的漆,或者打上天然碗蜡,不仅好看,还能增加顺滑度。
小骨的处理更严格,每片厚度误差不能超过0.01毫米,这样合起来才整齐划一。
扇骨做好后,要在扇头钻眼装轴。工匠用一种叫“抚钻”的手工钻钻孔,虽然费力,但比电动工具钻得更精准自然。
扇轴常用牛角料,穿进孔里后,用尖嘴钳剪断多余部分,再用加热的烫钉钳把两端烫软捏紧,冷却后就固定住了。
这个“烫钉”工艺很关键,松紧度全靠师傅的手感,太松容易散架,太紧又转不动。
就像给自行车链条上油一样,这个间隙能让扇骨转动自如。扇骨的档数也有讲究,最常见的是十六档,就是大骨加小骨一共十六根,这样的结构展开后角度刚好,开合起来最顺手。
为了让扇子更耐用,有些工匠还会在扇骨内侧贴一层薄竹青,这样两边的变形程度一致,不容易跑偏。
经过这些工序,一把扇子从下料到成品,最快也要一周时间,慢的要等上好几年的材料陈化。
现在知道为什么老扇子用起来那么顺手了吧?从选竹、陈化、打磨到装轴、穿绳,每一步都藏着工匠的巧思。
那些看似简单的开合动作,其实是材料特性和手工技艺的完美结合。一把能“开合顺滑”的折扇,不仅是夏日纳凉的工具,更是古人生活智慧的体现,难怪能成为流传百年的“怀袖雅物”。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21岁大二男生宿舍打游戏晕倒猝死,家属称校方急救宿管不到位;学校回应:愿人道主义补偿
马克龙宣布26国将联合出兵乌克兰,泽连斯基:欢迎!俄方:绝不接受!特朗普称将很快与普京通话,还晒两人合影
《编码物候》展览开幕 北京时代美术馆以科学艺术解读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
《编码物候》展览开幕 北京时代美术馆以科学艺术解读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
英特尔CFO确认Arrow Lake Refresh即将到来 但与AMD仍存差距